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教育 > 科普知识 > 科普文章
left
科普知识
科普文章

都市时报:昆明外来入侵植物超过50种

文章来源:都市时报  |  发布时间:2010-08-20  |  作者:记者 李晓静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你能想象得到吗?曾作为绿肥引种到云南的肿柄菊,如今已成为遍布云南9个州市的害草;而被当年侵华日军带来中国做饲草的空心莲子草,如今已长满了云南各地的空地、水塘;而餐桌上的美味——香辣小龙虾,它的食材竟然是1998年特大洪水中,导致众多堤坝溃塌的元凶之一……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已有四百余种入侵物种,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2001年至2003年开展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显示,外来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左右。

而外来入侵物种的造成危害的起因,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一时的无心之过。

今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大量牧草和植被枯死,而毒草紫茎泽兰却借大旱趁机攻占荒坡、农田和沟渠,继续在西南地区扩散蔓延。据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监测,该省紫茎泽兰发生区域已有7个州市约43个区县,面积已达1500万亩,全省年损失牧草约34.5亿公斤。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紫茎泽兰一样,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外来入侵物种,它们正悄无声息地侵占着我们的农田、森林、湖泊、庭院......据农业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已有四百余种入侵物种,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原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至2003年开展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显示,外来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左右。

而目前,云南省的外来入侵植物已经超过70种,昆明地区则超过了50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居全国之首。

调查表明,在这些入侵物种中,39.6%是属于有意引进的,49.3%是属于无意引进。

肿柄菊:曾经的肥料,如今的害草

你能想象得到吗?曾作为绿肥引种到云南的肿柄菊,如今却成为了“害草”。如果你仔细观察,在昆明的山脚下、公路边已经有了它们的踪影。

肿柄菊是菊科肿柄菊属植物,原产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曾作为观赏植物、绿肥和防止土壤侵蚀的植物被广泛引种到亚洲、非洲、北美和澳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广东和云南等地曾作为观赏植物引种,现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及台湾地区有逃逸种群分布。

2001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带领的研究组(孙卫邦研究组)便开始致力于对肿柄菊的研究。据他介绍,肿柄菊在云南最早的标本采集记录是1936年,采集地为西双版纳景洪县,当时的生长条件为观赏栽培。随后的馆藏标本显示,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肿柄菊已在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的潞西县、临沧地区的耿马县和沧源县,半人工栽培条件下生长于村寨或路边,作为绿篱或观赏。

20世纪70年代,因肿柄菊叶和茎秆富含氮,被作为绿肥在云南南部地区广泛栽培。之后,化肥取代了这一施肥方法。但此时,肿柄菊已在田埂、路边、村寨旁建立了众多种群,为其扩散提供了更多传播源。

调查表明,如今,肿柄菊已在云南9个州市的53个县广为分布,在大小河流两侧、公路旁、荒野山坡、村寨附近、农田周围、荒地、向阳林窗等地常见。近年来,孙卫邦在昆海高速公路两侧的昆明西山脚下也已经发现了较大面积的肿柄菊出现。

为了弄清肿柄菊的繁殖特性、扩散特点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孙卫邦研究组将其引种到昆明植物园进行试验观察。结合野外的调查资料和观察结果显示,在云南逃逸生长的肿柄菊易于形成多年生的灌木或亚灌木性状(在原产地表现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粗壮草本),同时,肿柄菊在昆明气候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肿柄菊的种子易随风、流水、人畜活动等进行传播,还能分泌化感物质,随降雨不断积累到土壤中,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由于其传播速度很快,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为阻止肿柄菊进一步蔓延,孙卫邦研究员提出了几点建议:肿柄菊为喜光植物,应防止因毁林开荒造成的植被破坏给种群的建立提供宜生地;加强宣传,阻止因人为引种引起的种群进一步扩散;进一步研究肿柄菊经济利用新途径,通过资源的经济利用控制其种群的扩增。

空心莲子草:侵华日军留下的遗祸

如果你觉得肿柄菊的入侵很不可思议,那么空心莲子草的入侵则更令人匪夷所思,它是因为一场战争而进入我国的。

空心莲子草原产于巴西,是一种世界性杂草,现正在美洲、澳洲、亚洲及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20世纪30年代末,空心莲子草由侵华日军作养军马的饲料引种至我国,起先在上海郊区栽培。1958年,我国南方一些省市将其作为猪羊饲草推广,随后又被进一步引入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广大地区。

2006年,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研究所曾对空心莲子草做过研究。据介绍,20世纪60年代,空心莲子草作为饲料被引入云南推广,目前,已遍布云南各个州市,在农田(包括水田和旱田)、空地、鱼塘、沟渠、河道等环境中随处可见。

空心莲子草有很强的克隆繁殖和生长特性,植物体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形成新个体的起点。另外,空心莲子草抗逆性强,靠地下(水下)根茎越冬,能利用营养体(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即使茎段曝晒1~2天仍能存活,未经腐熟或未被家畜消化的茎段进入农田后也能造成再次危害。

空心莲子草在农田中生长会与农作物争夺阳光、水分、肥料以及生长空间,造成粮食严重减产。在田埂和田间成片生长影响农事操作,在鱼塘等水生环境中生长会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腐败后又污染水质,影响鱼虾生长。在河道和沟渠中的生长会堵塞水道,限制水流,增加沉积物,对农田灌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防治空心莲子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在我国的云南、广西、福建等地释放。该方法对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目前,云南省主要的防除手段还是机械、人工铲除方法,也有用草甘膦、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做化学防除,但只是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

金苹果螺:放生积德好心办坏事

按照佛家的说法,放生能积德积福,因此,人们常常会选择一些小动物放生。金苹果螺在民间被人们称为福寿螺,因此它一直被当做放生的对象。可是,人们的这一善举却造成了金苹果螺的大举入侵。

金苹果螺原产南美洲,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多数在东南亚、中国的南部及美国的南部。20世纪80年代,金苹果螺作为食物引入我国台湾及广东省。目前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和云南东南部均有分布。它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在较为恶劣的环境和受到污染的水中,或者在氧气稀薄的地方也能生存繁衍。其危害主要是吞噬幼苗的根系,甚至一夜之间将幼苗消灭殆尽,危害水稻及其他水生作物,使稻田产量减少40%。对当地水生贝类、水生植物产生威胁,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金苹果螺还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因此会传播疾病。

2004年10月16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昆明近郊的黑龙潭首次发现金苹果螺,其已入侵黑龙潭的水源保护区。该区域蕴藏着滇池处于濒危的特有的8种土著鱼类和丰富的水生植物,是珍稀土著动植物最后的避难所和滇池土著鱼类的种质资源库。

随后,专家们开始了整治行动,到周边地区水域,及邻近的龙潭、寺庙等风景区查看。经查找,周围水域及昆明重要水源地松华坝均未发现螺卵,仅在黑龙潭近50亩的水域里发现其踪影。之后,专家们采用人工手段等方式消灭了栖息在白邑黑龙潭公园水塘里的400余个成螺,900余窝卵。

但危机并未就此消除。2006年7月18日,昆明市松华坝水库管理处新村管理站在松华坝水库新村、倒坐、马家庵沿岸3公里范围内也发现了金苹果螺。于是,昆明市水利局立即组织各部门对整个库区和牧羊河、冷水河、黑龙潭、青龙潭等进行全面检查,均未发现有金苹果螺。同时,组织人员在3公里范围内昼夜捕捉金苹果螺,在7天的时间里,共捕捉金苹果螺552个。随后,多部门联合行动,历时2个月、出动人员1025次,捣毁金苹果螺卵1200窝(平均每窝350个幼螺,共计42万个),扑杀成螺3000多个。尽管如此,目前,滇池内也已经出现了金苹果螺的身影。

克氏原螯虾:逃出餐桌的杀手

香辣小龙虾一直是昆明人热衷的一道美味,但你能想象得到吗,这道美味的食材——克氏原螯虾,其实也是一个可怕的入侵物种,正在悄悄破坏着我们的稻田和堤坝。

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东北部和中、南美洲,其于20世纪30~40年代由日本经江苏南京传入我国,后经人工养殖和自然扩散,逐渐扩散到北京、天津、河北、湖南、云南等全国各大城市,2000年进入昆明。

还记得1998年长江的那场特大洪水吗?克氏原螯虾就是元凶之一,许多地段的险情都与它有关。当年,防汛人员在长江荆江大堤章化段巡视时发现清水漏洞,在进行抢险时,从堤身挖出大量的克氏原螯虾。武汉市汉江大堤上,一段约100平方米的池塘边,曾发现有37处克氏原螯虾的洞穴。克氏原螯虾是筑洞的高手,其洞穴破坏了塘坝及堤坝的稳固性,使塘坝溃塌,堤坝失去抗洪的作用。

克氏原螯虾的入侵会取食秧苗长出的新根,从而影响秧苗的生长及其以后的抽穗。又因克氏原螯虾具有挖洞的习性,使稻田失水,而且其坍塌的洞穴会造成土壤通透性差,使稻田出现倒伏、早衰的现象,使稻田减产。

另外,克氏原螯虾还有可能传播疾病。1997年,西班牙爆发一次有585人感染的人类野兔病,原因就是人们食用了生活在被野兔病污染的克氏原螯虾。此外,它还是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寄主,人或其它动物吃了带有该寄生虫的克氏原螯虾,就会感染肺吸虫病,引起肺部疾病,甚至死亡。

对于克氏原螯虾的防治,专家建议可以采取利用天敌或是化学方法防控,同时鼓励广大市民积极捕捞它,既可以做成菜肴(一定要经沸水煮熟才可以吃),也可以将其出售给生产甲壳素的厂家,这样既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又可以控制克氏原螯虾的种群数量。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