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
科普文章
看到这个浑身长满刺、开满洁白色小花的植物吗?这种让人又爱又不敢靠近的傲娇植物生长在昆明植物园百草园内,它的名字叫做“枳”(zhi),如果你觉得很陌生的话,那么成语“南橘北枳”应该听说过吧。对了,就是它了。可问题是,究竟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首先从这个典故说起,“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大意是:齐国的大夫(官名)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小又酸,为什么呢?因为水土条件不同。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楚国就偷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喜欢偷窃吗?暗指楚国风气不好。楚王自作聪明,本来想借此羞辱一下以善辩而闻名天下的晏子,没成想是自取其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后来“南橘北枳”就变成了一个成语,人们用它来比喻环境对事物的影响,在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今天我们抛开文学不谈,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南橘北枳”这个成语是否站得住脚!其实在植物分类学中,橘与枳是同科不同属植物,都属于芸香科(Rutaceae),但橘为柑橘属( Citrus),而枳为枳壳属(Poncirus)。 柑橘属( Citrus)是一个大家族,拥有很多的弟兄姊妹。我们平常在水果店或市场上买到的酸酸甜甜的橘子就是橘树(C. reticulata)的果实,它是一种常绿乔木,树枝细,通常有刺,叶子长卵圆形,初夏开白色花,深秋的时候结果,果实球形稍扁,果皮红黄色,果肉多汁、味酸甜,常作为水果为人们所食用。果皮、种子及叶子等都可以入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两广、闽浙一带,随着杂交技术的日新月异,柑橘的新品种层出不穷,比如近年水果市场上出现的“沙糖橘”、“小青桔”等,大大满足了吃货的胃口;更有一些种类如“金橘”,夏初开花,秋末结果,是集观花与赏果于一身的盆栽花卉,登堂入室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们桌台案边的装饰品。 而芸香科枳壳属(Poncirus)则显得“人”丁不旺,只有两个中国特有种,即枳和富民枳。 枳(P.trifoliata)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别名枳实、臭橘、枸橘等,树冠伞形或圆头形,茎上有很明显的钩刺,叶为复叶具三片小叶,白色小花单朵或成对腋生,在早春季节先于叶开放,满树盛开洁白花朵,十分赏心悦目。秋季果熟,黄绿色近圆球形或梨形,果肉酸涩并且带着苦味,不被人们食用,但是可以做药用,能破气消积,并治脱肛等症;叶、花及果皮可提芳香油。枳原产于中国中部,现多栽培于荒地、路旁,或作庭园绿篱等。 而富民枳(P.polyandra)是1984年在云南省富民县首次发现的云南特有种,是珍贵的柑橘育种种质资源。果实可做枳壳的代用品入药,当地人称“止咳树”。调查发现富民枳已在原产地绝灭,仅在原产地附近的村庄人工栽培1株。 昆明植物园的科研工作者于1993年开始对富民枳进行采种育苗及迁地保护研究,现已成功迁地保护富民枳8株,其中有5株于2008年起开花,2012年结果30余个,采得种子200余颗,为富民枳的原生地回归和种群重建奠定了基础。 既然橘和枳是两种不同种类的植物,二者基因当然不可能相同。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橘也不可能变成枳,枳也不可能变成橘。“南橘北枳”的说法,实际上源于古人观察不细,同时缺乏科学求证而造成的误会。
编者注:虽然枳与橘不同种,但可杂交。枳可与柑橘属及金橘属Fortunella杂交,枳与甜橙的杂交种称为积橙Citrange,枳与金橘杂交的杂种称为权金橘Citrumquat。三属杂交种的枳橙金橘Citrangedin十分耐寒。在湖北、四川、湖南三省交界地区,有野生的枳与柑橘属植物的自然杂交种。产湘西的与产川东、鄂西的在形态和生理生态上又都有差别。我国柑橘园艺学家一致认为,它们都不可能是枳与甜橙的杂交后代,而可能是枳与宣昌橙或与香橙的杂交后代。 具体参考:http://frps.iplant.cn/frps/Poncirus%20trifoliata。
文字:孙先凤 图片:陈智发 编辑:丁艳蓉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