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left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藏东南、川西南地区本土物种受威胁状况野外考察顺利进行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29  |  作者:杨静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中国植物园联盟 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试点)计划的子课题“西南-川藏地区本土植物清查与保护”项目涉及到的两个重点目标区域“藏东南”与“川西南”的本土珍稀濒危植物野外调查与引种记录工作已于201579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为试点单位牵头顺利完成。

此次考察成员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与丽江高山植物园抽调专家组成一行共10人的调查队伍,并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仕顺老师受联盟委派参与。调查时间为201566日至201579日共34天。调查行程由云南省昆明市出发,由云南省丙中洛进藏。藏东南调查区域为察隅县(31659平方公里)、芒康县(11431平方公里),历时23天;川西南调查区域为巴塘县(8186平方公里)、乡城县(5016平方公里)、得荣县(2916平方公里),历时11天。

此次调查以上述地区经评估为受威胁的共108种目标植物展开,依据标本记录的资料与专家提供的信息,拟定调查计划。调查中记录GPS轨迹、目标物种记录表格(地点、GPS、生境、伴生植物、受威胁状况等信息)、拍照、采集标本及分子材料,并对目标植物及上述区域中重要的名单外植物进行了引种保育。调查共采集标本180份,引种活植物82份,记录调查表72份,在118个目标物种中,共找到36种,其中17种仅找到1个居群。

    此次调查因受横断山及喜马拉雅区域复杂的地势所限,调查线路曲折,路况差,行程较为漫长。调查由于干旱和季节影响,不可能完全寻找到目标物种,一部分目标植物因萌发季节晚于本次调查的时间而未被找到,而一些物种由于干旱和生境破坏,在原有的标本记录地已难觅踪迹。初步总结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可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干暖河谷降雨急剧减少,植被仅在部分山坳中可见绿色,大部分山坡的植被呈干枯状,云南百部等调查物种受此影响,实地勘察资料记载的多个居群均未见到。

照片示干暖河谷干枯植被

在人类集中分布区周围海拔25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如察隅桑曲河谷受破坏均较严重,青冈、青皮槭、察隅润楠、绒毛含笑等目标物种仅残余分布,绒毛含笑受威胁状况十分严重。

照片示绒毛含笑(Michelia velutina)被破坏的生境

 

笀苞草等目标植物的生境为河谷河岸旁的缓坡草地是藏民的居住及耕作或放牧区域,因人为破坏居群也极度缩小。

 

照片示河谷两岸缓坡人居干扰

 

梭砂贝母、天麻与西藏八角莲均为藏民密集式采集的藏药,受威胁程度均非常严重,天麻与西藏八角莲仅找到一个居群。天麻在被藏民采挖时地上部分还未萌发。

照片示天麻(Gastrodia elata)与西藏八角莲(Dysosma tsayuensis

 

调查物种中可以确定油麦吊云杉、鳞皮冷杉因近年来封山育林政策的正面作用,大部分居群虽多为10米以下未成龄树,但居群量与个体数均占多数,可降低其濒危等级。头蕊兰、革叶荛花、滇藏槭与丽江槭均发现较大且稳定的居群,也可适度降级。总体来看,人类不适居的高海拔物种如非具有药用或观赏价值,则其受威胁程度弱于人类适居的海拔3000米以下的物种。 

此次调查的藏东南及川西南地区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聚居区,地理环境特殊,平均海拔较高,工作条件苛刻,调查工作十分辛苦,高原反应导致的头痛与睡眠困难、进餐时间不确定与缺氧导致了队员经历了胃病与困顿的挫折,在克服了这些困难后,调查队收获了高海拔独特的美景和三江并流地区多姿多彩的植被风貌。

照片依次为:小苞报春(Primula bracteata)、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无苞杓兰(Cypripedium bardolphianum)、高山流石滩工作照、无距耧斗菜(Aquilegia ecalcarata)、紫点杓兰(Cypripedium guttatum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