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left
新闻资讯

孙卫邦授课“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技术培训班”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07  |  作者:冯石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15123-4日,由云南省林业厅主办、云南省林科院和云南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承办的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技术培训班在昆明举办,是全国首次面向物种保护基层工作者举办的技术培训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应主办方邀请担任培训教师。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李承胜在开班动员讲话中肯定并致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孙卫邦研究团队十余年来在受威胁植物保育生物学的系统研究及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

       孙卫邦通过题目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综合保护——以三种中国特有树种为例的培训报告,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基本概念引入,结合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漾濞槭(Acer yangbiense)和西畴青冈(Quercus sichourensis)的案例,阐述抢救性保护包括迁地保护、近地保护、种群增强与回归及系统研究并重的综合保护途径,结合林业部门基层工作实际,重点围绕种群增强与回归及保护移植的实施要素与规范,从目标植物种类确定、研究基础数据或资料收集分析、繁殖材料采集策略与繁殖方法、定植株数和取样方法、苗木年龄结构、地点确定、定植和后期管护、社会基础和团队几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近期,孙卫邦在出席由中国植物园联盟主办的2015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作题目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增强与回归:以三种中国特有树种为例的大会报告时,指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的基础研究极为薄弱的现状,向业界同行呼吁系统性科学研究作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科学技术支撑的重要意义。另外,从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来看,植物园对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受威胁物种的迁地保护为基础,开展种群增强、回归及保护性移植等研究与实践,肩负着必要而迫切的时代责任。

       据悉,来自云南省各州市林业局保护办(局、站)、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项目实施单位、有关科研院所、高校等物种拯救保护技术支撑单位的113位项目管理负责人参加本次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方法和措施、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案例分析、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政策和项目管理、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项目实施单位经验交流等。云南省于2005年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的概念,并推动了国家层面的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工作。

       2015年是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的收官之年,本次培训班的适时举办既是对该规划项目执行效果的总结,也是对下一个五年工作重点的谋划。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科研与保护工作者的坚持不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将会在实现《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11-2020)》中树立国际典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行动。

 

培训班现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