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left
新闻资讯

植物界的巨叶怪兽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8-19  |  作者:文字:潘彦丽;图片:潘彦丽、陈智发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在昆明植物园大片水域的岸边,总有游客驻足,惊叹于一种植物的壮美和奇特。它那硕大的叶片令人叹为观止,宛如巨人撑起的一把把绿色巨伞;它的单叶是植物界中的巨无霸,即使比起水中的王莲也不遑多让。它就是来自亚马逊雨林深处的大叶蚁塔Gunnera manicata


巨叶怪兽在中国的传奇引种之旅

大叶蚁塔在中国的引种之旅充满了传奇。据昆明植物园孙卫邦研究员回忆,他早年在英国学习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参观了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洛根(Logan)分园,那里一株大叶蚁塔以其无比壮观的姿态深深吸引了他,便决心要将该植物引种回国。随后,时任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高山部主任诺恩·迈克比斯先生访问云南,考察当地高山植物时,孙卫邦便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下次来访时,能否请您带来一株大叶蚁塔?这位主任并未食言,第二次到访时(1994年),他果然带来了一株重达5公斤的大叶蚁塔,为昆明植物园增添了一抹独特的绿色奇迹。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大叶蚁塔


Logan分园的大叶蚁塔


这是大叶蚁塔在中国的首次亮相。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没有引种这种植物的记录。1999 年,昆明世博园高山植物展厅展出了一株大叶蚁塔的幼苗,使得更多的人得以一睹它的风采。


大自然的巨型雨伞

叶蚁塔又名大根乃拉草,隶属于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根乃拉草属Gunner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可达23米,花期 7~8 月,果期 10 月,原产于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一带。其叶面粗糙,布满了一些凸点,就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叶柄极其粗壮,上面还布满了尖刺,仿佛在向外界宣告着它的不可侵犯。整片叶子就像一把带刺的雨伞,直径通常1.5~2.5m,最大可达 4 米,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草本植物中草本植物中叶片最大的植物之一,已被收录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寻常叶片能轻松盖住一个成人,最大的叶片能把 3 个并排骑马的人,连人带马一并遮盖,这是何等的壮观!


巨伞般的叶片


大叶蚁塔的花序呈塔状,淡绿带棕红色,形状类似蚂蚁的巢穴,中文名因此得名。每到冬季,其叶片会枯萎、脱落,地上部分消失,进入了一场漫长的沉睡。但来年春天,它又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新叶颜色嫩绿,状如拳头,渐渐地伸展开来,与此同时,圆锥塔状的花序也悄然形成,傲然挺立。当夏季来临,大叶蚁塔便进入了最佳观赏期,为人们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大叶蚁塔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抗寒性较弱,适宜栽种在光照和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场所,如溪流、池塘边,因此在昆明植物园的水生植物园、扶荔宫拥有大片水域的岸边,常常可以看到这一庞大的身影。


昆明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的大叶蚁塔

生物固氮能力

大叶蚁塔在其茎尖下方有腺体,念珠藻往往从这些腺体细胞侵染、溶解宿主细胞壁后,留在由宿主细胞膜构成的囊中。这些藻类将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成为植物所能吸收的氮。因此,大叶蚁塔跟豆科植物一样,也可以自己制造氮肥,具有了生物固氮的能力。


大叶蚁塔的驯化之路

大叶蚁塔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国内许多地方引种的大型种苗都不易成活。目前,国内除昆明植物园的植株能在室外健康生长外,其他地方的大叶蚁塔还不是很多。其种子萌发率低,分株、切根等繁殖速度慢,周期长,不利于优良种苗的推广。因此,有研究人员通过组培的方式快速繁殖,通过驯化小苗以期待适应本土气候。


大叶蚁塔的价值

大叶蚁塔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氮素循环,提高土壤肥力,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结语

大叶蚁塔,这种植物界的巨型雨伞,以其独特的形态,成为植物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叶蚁塔的引种与驯化,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植物种类,也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

在昆明植物园,大叶蚁塔已然成为游客的焦点。而那些为它引种、驯化的科学家和园艺工作者,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这种巨叶怪兽在我国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期待它日后能在我国更多地区推广,为我国园林增添独特的魅力。


大叶蚁塔的叶片标本(2.10m*1.95m)


参考文献:

[1] 陈锁良, 吕秀立, 崔心红, . 大叶蚁塔组织培养技术[J]. 植物研究, 2014, 34 (03): 328-332.

[2] 吕秀立, 陆亮, 钱又宇. 大叶蚁塔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 种子, 2012, 31 (09): 8-11.

[3] 孙卫邦. 巨叶观赏植物根乃拉草 [J]. 植物杂志, 1997, (03): 21.


编辑:陈智发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