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新春期间,昆明植物园木兰园和扶荔宫的两株宝华玉兰竞相绽放,争先报春,甚是美丽。 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为木兰科Magnoliaceae落叶乔木,高达30米,为中国特有植物,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郑万钧教授于1932年在宝华山北坡的天然次生林中首次发现,当时仅存18株,分布于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海拔22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因而得名。
宝华山为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宝华玉兰经第四纪冰期严寒的侵袭留存至今,距今300多万年,是研究古气候与古植物的活化石,也是全球绝无仅有的瑰宝,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和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并称为江苏省珍贵的生物名片。其自然种群的分布范围极其狭窄,野外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在1999版和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均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被纳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目标物种之一,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和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被评为极危(CR)。我国于1984 年建立江苏省句容宝华山自然保护区,1996年升级改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对宝华玉兰进行就地保护。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宝华玉兰分布于江苏、江西和湖南。2022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湖南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宝华玉兰,是湖南省首次记录该物种,也是90年来在宝华山之外的首次发现。同年,在江西省瑞昌市横立山乡发现11株宝华玉兰。2023年3月湖南省林科院在汨罗市神鼎山省级森林公园发现了30株野生宝华玉兰,其中有5株树龄达100年以上。2024年,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对宝华山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宝华山现存宝华玉兰野生开花植株共115株,但以中树和大树为主,属于衰退型种群。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2024年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宝华玉兰分布影响。过去几千年里,宝华玉兰的分布范围比现今更大,覆盖了整个江南。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宝华玉兰的适宜生境面积将比当前更少、更破碎,对宝华玉兰进行抢救性保护显得十分必要。宝华玉兰濒危的主要原因有:一、种源不足,自然结实率低,加上林下乱石林立,种子难以入土发芽;二、种间竞争激烈,生存空间狭小,受到上层郁闭林冠的阻挡和周围林木的挤压,幼苗阶段生长缓慢,林下极少能看到宝华玉兰的幼树;三、人为干扰和破坏严重,生境破碎。
宝华玉兰的小苗成长为大树,要经5~7年才能开花结实。花先叶开放,味道浓郁芳香,生于当年生枝顶,花芽鳞片密被黄色绒毛,花被片9,近匙形,外轮花被背面中部以下为紫色(与白玉兰的明显区别),初秋树上挂满红色的蓇葖果,种子有鲜红色的假种皮,胚乳富含油脂。宝华玉兰树干挺拔通直,材质细致,开花时素雅秀丽,是极佳的用材树种和园林观赏树种。
昆明植物园的宝华玉兰上世纪80年代引自于浙江宝华山,目前长势良好、持续多年开花,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昆明植物园为COP15永久性成果展示点,截止2024年底昆明植物园迁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506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25种。围绕国家植物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目标,昆明植物园正努力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KMGBF)的具体内容,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乃伟, 吴宝成, 庄维兵, 等. 江苏宝华山宝华玉兰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33(05): 98-105. [2] 彭雅惠. 湖南省首次发现极危物种宝华玉兰[J]. 林业与生态, 2022, (04): 48. [3] 王姗, 沈永宝, 鲍华鹏, 等. 宝华玉兰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解剖结构的变化[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30(03): 46-53. [4] 楚秀丽. 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的保护及相关研究进展[J]. 植物学研究, 2021, 10(3): 331-337. [5] 王姗. 极危植物宝华玉兰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20. [6] 蒋国梅, 孙国, 张光富, 等. 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种内与种间竞争[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02): 201-206. [7] Wang H, Zhi F, Zhang G. Predicting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uitable Distribution of Critically Endangered Tree Species Yulania zenii (W. C. Cheng) D. L. Fu in China. Forests. 2024, 15(5):883. [8] Li Y, Sylvester SP, Li M, Zhang C, Li X, Duan Y, Wang X. The Complete Plastid Genome of Magnolia zenii and Genetic Comparison to Magnoliaceae species. Molecules. 2019, 24(2):261.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